在生物燃料走出“與民爭糧,與糧爭地”的困境之后,全世界范圍內新一代生物質燃料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發展漸入佳境。有數據顯示,我國2011年前5個月原油對外依存度達55.2%,而同期美國已通過發展燃料乙醇降低到50%以下。在我國“十二五”新能源產業發展格局中,生物燃料應該處于怎樣的戰略地位?如何根據國內資源特點和條件大規模發展生物能源?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技術路線?業界專家李十中教授撰寫專題文章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思考一 和平崛起有賴可再生油田 替代石油生物燃料當優先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能源供應不能自主和需求立足國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軟肋”與隱患。事實證明,依靠武力去解決石油問題是行不通的,連美國這樣的國家都在考慮和正在建設本土的可再生“油田”,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更應該從長遠考慮,制定優先發展生物燃料替代石油的國家能源戰略,從現在就開始建設“炸不垮、打不爛、永續的綠色油田”。
美國政府認為,要保持其世界領先地位必須有足夠的能源。目前生物燃料是其唯一通過立法保證實現發展目標的可再生能源。其他許多國家也把用可再生燃料替代石油作為運輸燃料列入國家能源戰略。
2007年3月,歐盟首腦會議提出了三個“20”的目標,即到2020年減排溫室氣體20%(與1990年水平相比)、提高能效20%、可再生能源占整個歐盟能源消耗量的20%,其中生物燃料占運輸燃料的比例至少要達到10%。盡管因各種原因造成的糧價上漲引發了對生物燃料的質疑,但歐盟還是力排眾議堅持這一目標。缺油、少氣、沒有煤炭的瑞典,早在2005年就提出到2020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依賴石油的國家的目標,目前生物能源已占瑞典能耗的30%。
印度總理辛格2010年1月強調全國必須執行《生物燃料法令》,到2010全國使用的汽油中燃料乙醇比例達到5%,2011年提高到10%,違者將受到起訴。印度還制訂了宏偉的目標——到2020年用5000萬噸乙醇代替86%的進口石油。埃塞俄比亞計劃開發200萬公頃處女地種植甜高粱,生產1700萬噸乙醇、1200萬噸高粱米和發電300億千瓦時,實現5年經濟翻番的目標。坦桑尼亞從2011年6月份開始進口乙醇以抑制高漲的汽油價格。
思考二 升級換代趨利避害 商業應用推廣加快步伐
目前的生物燃料主要是糖、淀粉、植物油生產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被稱作第一代生物燃料,存在著與人類爭奪食物的風險。脂肪酸甲酯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生物柴油。實踐證明,利用植物油生產生物柴油難以可持續發展,一是與人類食用油競爭資源;二是經濟方面缺乏競爭性。因此,人們把目光轉向木本油料。麻瘋樹是在荒地或退化土地上種植的理想能源植物,前幾年在非洲、印度及我國西南地區曾掀起一個種植高潮,但由于麻瘋樹種植對環境的影響還未被全面了解,其作為燃料替代方案的前景尚不明朗,英國D1公司已經將麻瘋樹生物柴油項目轉讓給澳大利亞的新能源公司,之后轉向甘蔗乙醇。
用秸稈類木質纖維素氣化后可以通過費托合成得到第二代生物柴油BtL。早在2007年德國Corren公司就建成了年產1.3萬噸示范裝置,但一直沒有公布經濟數據,2011年初原來參與項目風險投資的殼牌公司退出了股份。
生物乙醇還能轉化為乙烯,之后加工生產高密度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形成生物基塑料工業。巴西Braskem是“綠色塑料”的先行者。2011年,美國陶氏化學公司在巴西投資建設了乙醇制乙烯項目,預計生物基塑料將在全球取得迅猛發展。